当地时间10月4日,欧盟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的投票,拟对原产于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最终反补贴税。对此,商务部表示,坚决反对欧方在此案中不公平、不合规、不合理的保护主义做法,坚决反对欧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
事实上,在去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便启动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今年7月4日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征临时反补贴税,8月20日欧盟发布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草案,显示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7%至36.3%的反补贴税。
反补贴税的背后,是欧洲陷入“保护主义”的怪圈,试图以贸易壁垒作为保护欧洲电动汽车产业的出路。
为何欧洲要针对中国推行“保护主义”政策?其背后是对中国汽车抢占欧洲市场的警惕。依靠智能化、电动化加速转型,中国新能源汽车获得巨大成就,汽车出口全面上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车企比亚迪更是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动汽车凭借自主创新与性价比优势,正对欧洲传统汽车工业产生“威胁”。
从出口数据来看,中汽协数据显示,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81.8万辆,同比增长12.6%,电动汽车作为全球化产业,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快速增长,正是全球市场的选择,是竞争力的明显体现。
欧洲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在短期内,可能让其本土车企竞争压力减小,但长期看并不利于欧洲汽车产业的创新和进步,阻碍欧洲消费者选择权益,也影响全球绿色经济发展。
更好的方式则是正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果,以加强合作模式促进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强化电动化转型。例如,德国龙头车企大众,与中国车企小鹏携手合作,依靠小鹏的智能技术优势和大众的产业链优势,共同打造电动化车型,奔驰、宝马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奔驰中国已发展成为德国以外覆盖领域最全面的研发网络,有超过2000名研发专家,宝马在华研发团队人数已经增长3倍,等等。
这也意味着,充分的市场竞争中要看“真本事”,保护主义并不是长远之计,而是强化互利合作,才能共赢。
另一方面来看,汽车全球化趋势不可逆,欧洲市场依旧是中国车企的必争之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纯电车出口量中,欧洲市场的比重达41.27%。欧洲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风向标,中国车企应及时思考应对措施,应对贸易保护逆风,强化自身产品竞争力,“真刀真枪”与欧洲汽车产品比拼,吸引欧洲消费者。同时加强本土化投资建厂,减少贸易壁垒影响,加快全球其他区域销售市场多样化布局。
南方+记者 拱千舒结构化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