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资金怎么分配
一针一线
勾勒非遗之美
一丝一缕
编织传承之梦
近年来
国人的“新春战袍”劲吹“国潮风”
散发出浓浓的华夏韵味和文化自信
如果你走进位于青浦区徐泾镇的
华福汇独幅旗袍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展厅里琳琅满目、极尽华美的服饰
也定能让你爱不释手、流连忘返
展厅主人冯婧(凡榕)
是独幅旗袍技艺非遗传承人
2015年拜师,次年创办“华福汇”
致力于让手工华服成为世界顶奢
从小粉丝
到传承人
童年时期的冯婧,心中就埋下了对绣织品和旗袍的热爱。大学毕业后难忘初心,毅然转行走上华服传承之路。
“我的妈妈是一位生活精致的女人,喜欢旗袍,我也在艺术的熏陶下很喜欢这些。
2015年我开始拜师,走访了上海滩所有的旗袍店,把每一家旗袍都做了个遍。结识了很多名家学习做旗袍,也找到了华福会创始初期的一些老匠人。
师父们都说我蛮有天赋的,一通百通,一上手就能自己做设计,包括一些纹样、色彩,全部由我设计把关。”
多年的钻研学习中,冯婧不断体味古法技艺里的中华智慧和匠人精神,在AI快速发展的当下,她终坚信很多东西无法被技术取代。
“独幅旗袍这个技艺快失传了,上海我们是唯一一家。它是一块布料从后到前,翻过来挖个领口就是一件衣服。它的腰线形状是怎么出来的?就通过师傅传统的归拔烫工艺,机器无法替代。这件衣服不会很紧身,看上去又很合体,就是因为独幅技艺的深奥在里面。
我自己做旗袍时会不断去感受,为什么我的衣服做出来,胖了也能穿、瘦了也能穿?后来发现,原来这块布料是手工的,制作时也是手工的,它就有一种生命力在里面,有包容性。绣花也是,机器可以绣得非常好,但手工的层次感、饱满度则更胜一筹。”
绣中有绣
画中有画
“我曾想,要是能把中国的织绣面料、刺绣工艺以及丝绸、珠宝这,些都结合在一件艺术作品里,那该有多么华美!”
冯婧自信地表示,参观者可以在华福汇展厅看尽中国80%的织绣。北京故宫的藏品中,80%的绣织技艺,都可以在这里觅得踪影。
为何有限的展品如此海纳百川?这就不得不提由冯婧开创的“绣中绣”技法——将中国绣织中顶级的面料与国内外跨界绣织工艺相结合,在同一件作品中集大成,呈现出“绣中有绣,画中有画”的艺术效果。
“这个百蝶图,是用国画、书法、刺绣和微钩针,结合绣织面料织出来的一幅画。它能够看,每一只蝴蝶拿下来就是一只胸针。而且今年还结合了科技元素,通过红外线,蝴蝶、花可以自己开放。”
“这个套装很多女孩子第一眼就爱上了,我们上面用了手工的同心结、盘扣,Logo是双面绣的,下摆的流苏是钩针钩出来的,这块面料也是织出来的,有暗花纹,所以说一件衣服上汇聚了好多种工艺,可以说是‘穿在身上的艺术’”。
冯婧传承的字典里,并不缺跨界、融合这类关键词,创新改良中,很多“老古董”有了新表达,极尽华美又不失实用性。
“这些年马面裙很火,但裙子厚重粗壮,想要搭配得好看很难。我们改良的马面裙,材质很飘逸,上身又设计成立领小洋装的风格,很现代又很秀气,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我们复刻的这件古董衣,原物里面是灰色的,扣子是圆扣。但是我觉得有点老气,就改良成了粉色,盘扣也变成了蝴蝶造型,绣花也是我加上去的。很多人看了就觉得,既有收藏价值,又能穿在身上。”
“这个是八方来喜图,新娘子结婚时,我们给它四个角装上流苏就可以当盖头出嫁了。背后有一个可拆卸的三角,小孩生下来以后可以做抱被。边上有盘扣,打开以后里面可以放蚕丝内胆,孩子大一点当被子用。卷起来则是个糖果靠枕,裱在画框里则变成一幅画。”
“这件服装里会看到织锦罗,上面有珠绣、有盘金绣,这个图案是故宫里的珍珠帽花,我们把它直接复制在肩上,叫云肩。”
既要成为顶奢
也要走进大众
“基本上客人能想到的,我们都能想办法实现。有老外客户找到我们,希望卫衣上有各种绣花,并且花瓣能动,我们除了手工绣花以外,还利用记忆金属实现花瓣在不同温度下的闭合打开功能。”
冯婧曾说,中国的传统纹样和传统绣织,一定要值钱地卖到国际上,希望通过“华福汇”的努力,让非遗华服成为被世界喜欢的奢侈品。为此,华福汇始终坚守“好工配好料”的品质,凝聚一众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研发创新原料、升级制作工艺,在传统旗袍、汉服、婚嫁服、改良服饰、时尚服饰中全面应用。
但冯婧也深知,非遗技艺要想传承,就不能总是高高在上。所以,团队通过技术研发,让金贵的面料、绣织品更易于打理,让人们对传统面料产生更美好的认知;通过利用边角料,设计精巧的文创产品,让非遗工艺以更亲民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在创新领域、延续非遗技艺领域,我们做了很大的跨界。这些东西并不贵,它类似于非遗的技艺,但又比较简单亲民,年轻人可以来DIY体验,然后作为送给朋友的小礼物。
你如果喜欢我们的原料,我们给你半加工好,带工艺图、带设计、带教程,甚至可以线下教学。这个围巾就是半成品,我现场给客人一个绷架、教她针法,她绣出成品来就可以带回家了。”
传承之路
还在继续
如今的华福汇,已成为一大批优秀工匠的集合体,设计研发的各类绣织品获奖无数。
而冯婧的传承之路,还在继续......
“我们在苏州有个绣坊,合作了几百个绣娘。我们做旗袍的老师傅们有7个家庭,我们建了家族公益基金,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为延续父母的手工艺感到骄傲。我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范围内,我就要保证好这些传承队伍一代接着一代地走下去。
市场端我们就以材料包、课程推广,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好苗子。我目前在上海市民夜校开课,有一些学生愿意在未来长期从事手工技艺的,我们也会线下继续教学。
未来我希望在上海建立具有全国代表性的非遗绣织服装和传统制作技艺的人才培养基地,所以这几年华福汇还要继续努力,把传统工艺走到奢侈品端,把材料包、课程推广得更好,为工厂和个人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这些一旦做好了,收益部分就可以保证传承人队伍愿意跟着我们长期走下去。”